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赋能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成效,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指导其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及早做好就业准备,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通知》(教学函〔2025〕2号),以及《河南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举办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河南省赛的通知》(教学〔2025〕*号)的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举办第十五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
二、大赛时间
2025年10月—12月
三、大赛内容
(一)主体赛事。包括面向学生的成长赛道、就业赛道和面向教师的课程教学赛道。
1.成长赛道。面向本、专科非毕业年级学生,考查其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详见附件1)
2.就业赛道。面向本、专科高年级计划求职学生,考查其求职实战能力,个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目标职业的契合度,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详见附件2)
3.课程教学赛道。由就业指导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面向学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考查课程创新情况、实施效果和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致力打造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金课”,推动赛事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实践。(相关事项另行通知)
(二)同期活动。围绕主体赛事,校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的同时,还要争取社会各界对大赛的支持,广泛开展校企对接、校园招聘及各类就业指导活动。
1.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各教学单位精准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积极对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用人单位,建立互访机制,拓展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开展校企供需对接、共建就业实习基地、定向人才培养、生源信息推介、名企校园行等活动,为大学生就业送实践、送帮扶、送岗位。
2.开展促就业专场招聘活动。各教学单位要把大赛作为展示教育教学成果的窗口,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大赛,为大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就业岗位;举办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专题宣讲等活动,确保周周有宣讲、月月有招聘,提高招聘活动成效和质量。
3.开展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教研室和各教学单位要把大赛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学业导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对参赛学生进行精准指导服务;适时邀请职业指导专家、优秀企业家及杰出校友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学生参与大赛、职业发展和积极就业提供咨询和指导;用好首届、第二届职业规划大赛成果,开展“规划领航·青春榜样”金奖选手宣讲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四、名额分配及奖项设置
各教学单位参照国赛、省赛成长赛道、就业赛道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自行确定初赛参赛名额、比赛环节、评审方式等。
(一)优质企业推荐数额。各教学单位于11月16日前向学生中心至少推荐2-4家优质企业。
(二)校赛名额分配。各教学单位广泛动员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学校将根据各教学单位学生总数、初赛报名人数,以及选手综合表现,推荐优秀选手进入学校复赛。
(三)奖项设置。本次大赛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各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两个赛道共设优秀奖若干名,优秀指导教师若干名,优秀组织奖2个。
五、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2025年10月20日—11月30日)。参赛选手通过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平台(以下简称大赛平台,网址:zgs.chsi.com.cn)报名,大赛平台登录页面可下载操作手册。
(二)教学单位初赛(2025年10月28日—11月30日)。大赛平台成长赛道设生涯闯关功能,就业赛道设职业适配度测评功能,参赛选手可根据需要选择参与。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宣传,组织学生积极报名,完成初赛后,择优推荐选手参加学校复赛。
(三)校级复赛(2025年12月4日暂定)。各教学单位推荐选手进入学校复赛,学校组织评审专家对参赛选手表现进行评审,选手按照复赛成绩排名进入决赛。
(四)校级决赛(2025年12月11日暂定)。学校组织评审专家根据决赛选手的表现及其材料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将作为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赛的主要依据。
六、工作要求
(一)充分发动。大赛平台开放成长赛道生涯闯关功能、就业赛道职业适配度测评功能,各教学单位要认真做好动员工作,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大赛。以科教中心为单位,发挥专业优势,专业课教师、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大赛工作,将大赛与课程教学、就业指导、实习实践、校园招聘等活动结合起来,统筹组织,形成工作合力,指导学生选好参赛项目。
(二)精心组织。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制定本单位初赛实施方案,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作为联络员,负责赛事的组织及推进。为晋级校赛(省赛、国赛)的选手配备至少一名专业课教师作为指导老师进行精准化指导。将大赛与各类就业指导、线上线下招聘等同期活动统筹推进,动员用人单位参与大赛,助力更多大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实现就业。
(三)广泛宣传。大赛期间,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多元传播渠道全方位对赛事宣传推广,不断提升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鼓励教学单位围绕赛事组织谈工作经验、学生围绕参赛历程谈收获感悟及建议,积极向宣传部门投稿,营造良好的大赛氛围。
(四)总结经验。各教学单位要认真总结梳理办赛经验,推出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做法。初赛结束后按要求及时向教研室报送总结材料。学校将根据各教学单位报送的总结材料、初赛组织情况、校赛获奖情况等综合评判,确定优秀组织奖。
七、激励措施
(一)教学单位激励措施。学校把国赛、省赛、校赛获奖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单位及相关工作团队给予奖励。
(二)指导教师激励措施。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选手的全体指导教师,按获奖等级计算相应的教学或科研工作量;在指导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时,可计入个人教研成果(业绩),按相应级别予以认定;国赛金奖选手的第一指导教师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道金奖选手,可直接入选河南省大中专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专家库,在牵头申报省级教改项目(以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时,申报名额可不占学校当届次推荐限额;国赛、省赛金奖选手第一指导教师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赛道金奖获奖教师,可直接申请厅级就业创业研究课题;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获得国赛、省赛金奖的指导教师,分层级给予奖励。
(三)学生激励措施。学校将学生在国赛、省赛和校赛获奖情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在国赛、省赛、校赛中获得金奖、银奖、铜奖的选手,适当增加在学生综合测评、评优评先体系中的计分权重。
八、其他事项
本次大赛涉及的相关事项,由学生中心负责解释。
联系人:张伟锋、樊敏
附件1: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方案
附件2: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方案
学生中心
2025年10月24日
附件一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方案
一、比赛内容
成长赛道考查学生树立生涯发展理念并合理设定职业目标、围绕实现目标持续行动并不断调整的成长过程,通过学习实践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二、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本、专科非毕业年级在校学生。
三、参赛材料要求
选手在大赛平台(网址:zgs.chsi.com.cn)提交以下参赛材料:
(一)生涯发展报告:介绍设定职业目标的过程;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行动和成效;职业目标及行动的优化改进等(PDF格式,文字不超过2000字,图表不超过5张)。
(二)生涯发展展示(PPT格式,不超过50MB;可加入视频)。
四、比赛环节
学校复赛主要进行主题陈述(7分钟),选手结合生涯发展报告作陈述。
学校决赛设主题陈述和评委提问两个环节,选手结合生涯发展报告作陈述(7分钟),评委提问(3分钟)。
五、评审标准
指标 |
说明 |
分值 |
职业目标 |
职业目标能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
30 |
|
结合所学专业多渠道了解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需求,综合分析个人能力优势、兴趣特长、成长路径等,合理设定职业目标或方向 |
|
|
基于职业目标对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要求,科学分析个人现实情况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制定合理可行的成长计划 |
|
学习实践行动 |
围绕目标职业要求,结合学校育人特色和所学专业,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学习实践 |
50 |
|
学习实践行动取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接近职业目标要求 |
|
优化改进 |
及时对学习实践行动成效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总结分析收获、不足和原因,在成长过程中对职业目标和学习实践行动路径进行动态优化 |
20 |
总分 |
|
100 |
附件二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方案
一、比赛内容
就业赛道考查学生求职实战能力,个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目标职业的契合度,个人发展路径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
二、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为全日制本、专科高年级计划求职学生。
三、参赛材料要求
选手在大赛平台(网址:zgs.chsi.com.cn)提交以下参赛材料:
(一)求职简历(PDF格式)。
(二)求职综合展示(PPT格式,不超过50MB;可加入视频)。
(三)辅助证明材料,包括实践、实习、获奖等证明材料(PDF格式,整合为单个文件,不超过50MB)。
四、比赛环节
学校复赛主要进行主题陈述(6分钟):选手结合求职综合展示PPT,陈述个人求职意向和职业准备情况。
学校决赛设主题陈述和综合面试两个环节,选手结合求职综合展示PPT进行陈述(6分钟),综合面试(3分钟)。
五、评审标准
指标 |
说明 |
分值 |
职业目标 |
能够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和个人所学专业、能力及兴趣等特点,合理设定职业目标 |
10 |
|
深入调研并准确把握目标职业的任职要求、工作内容、基本流程和发展路径等 |
|
岗位 胜任力 |
具备目标岗位所需综合素质,如思维认知、沟通协作能力和执行力等,具有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
40 |
|
具备目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有相关实习实践经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
40 |
发展潜力 |
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潜质,适应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和就业市场需要 |
10 |
总分 |
|
100 |